关于高考,简单聊两句

        作为HR,我们在为企业进行招聘工作时,最先看的并不是这个人有多牛奔、多厉害,而是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评判:

        1、他的个人履历关键项与企业要求的匹配度有多少?

        2、他的“个人优势及长项”有多少是能被企业所用?换言之,有多少能用来为企业创造价值?

        上述两点才是关键,若二者匹配度都很低,那么再牛奔的应聘者也会被淘汰——并非因为他不优秀,而是因为二者不匹配。

         同理,在教育界培养人才的时候,个人认为有几下几点应该注意:

         1、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挖掘个体长处和优势,然后扬长避短。而不是非得让个体把短板摆出来、扼杀长项——这就跟你要求一个搞技术的绘图工程师必须做好公关一样可笑——二者同样不对路,遗憾的是,在职场,后者是人人都知道的、且一定会极力避免出现的,而前者因为是在教育界,却成了理所应当、被默认默许甚至赞扬的事情。

         2、教育最忌讳搞大一统,即:思想统一、科目统一、要求统一。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如果从教育层面无法在个体未成年时期很好的挖掘并鼓励他们的长项、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长项,那么很显然,未来这些个体走上社会,走入职场,他们也无法清晰准确的知道自己的长项及优势在哪儿。

        这时,企业就成了践行上述的唯一买家——它们承担了人才挖掘、培养的全部时间精力金钱,所得回报却甚微。

        长此以往造成一个局面:整体效率低下、价值创造低下、企业竞争力低下。

         能培养人才的企业不想培养,不能培养人才的企业更是奉行“拿来主义”。

         问题来了:能清晰准确知道自己长项、并一直直线奔着目标而行的优秀人才,打哪儿来呢——教育上不挖掘,企业中懒培养,难道指望他们从天上掉下来?

         3、初中高中阶段是个体一生中特别重要的阶段。

         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里,应该以鼓励个体兴趣爱好及特长优势为主,而非填鸭式学习。

         比如,规定:必须考几门课程(比如必须考6门),并将六门课程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自己手里。

        觉得自己擅长文科的,就多选文科,觉得自己擅长理科的,就多选理科,觉得自己都差不多的,可以文理兼修。

         而不是所谓的“某某太偏科了、这可怎么办?”

         爱迪生幸亏没生在中国,否则以他的文科水平,绝对背不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绝对写不出茴香豆的几种写法。

         同理,如果把鲁迅放在当代,必须让他计算微积分和立体几何方程式,鲁迅可能会选择死亡。

         教育塑造认知,并影响认知。

         即便只是从做企业角度来讲,我也希望教育界能以“多培养人才”来出发,而不是培养出一堆五迷三道的考试机器。

         4、以学校论好坏或排名本身并不科学。

         所谓985、211都是骗人的。

         我自己做招聘,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重点学校毕业的,学习能力未必强;排名靠前院校出来的,未必能符合企业对应聘者某方面的要求。

         如果以学校内专业科目进行排名,则科学得多,也更加有参考价值。

         比如,工科类,哪所学校的对应专业排名前十。

         文科类,那些学校排名很好。

         语言类,哪些学校出来的实战能力牛。

        诸如此类,这样一来,企业有参考,学生有目标,双方都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彼此也免得浪费时间精力、不停的错位、磨合、最后发现不合适。

       以上,给大家参考,衷心希望我国的教育能越搞越好、越搞越科学。

评论(1)
热度(13)